“造紙印刷融合發展論壇”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下稱“外研社”)材料部、設計部主任馬建利就教材出版方面參與了造紙印刷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融合創新的深入交流探討。
會上,馬建利簡單介紹了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出版的四個環節:首先,教育部出臺課程標準;其次,具有出版資質的出版社根據出版課程標準去編寫教材,報送到教育部;同時,教育部會根據報送情況,出臺通過送審標準的目錄。最后,各地的教育機構根據該目錄,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用教材。
結合談話主題,馬建利從造紙印刷角度闡述教材的出版會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教材的結構設計越來越人性化。因為學生才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要考慮到學習的便利性和快速的切入性。現在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上都是00后、10后,為了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教材的版面設計做得越來越精美。在精美的同時會給紙張的適應性以及傳統印刷企業的生產帶來一定的挑戰。
第二,教材出版的周期性特征很強。與學生們的開學時間同步,教材的出版一年會分為春秋兩季。意味著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要生產幾千萬甚至上億冊數,這種巨大的壓力對紙張和印刷的計劃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對質量的穩定性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否則后期短時間內是很難補救的。
第三,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環保方面。眾所周知,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是最早采用綠色印刷的圖書產品之一。近幾年行業主管部門對教材環保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教材的環保這方面,既是國家的國策,也是出版企業的社會責任。為了確保教材的環保質量,在設計階段會盡可能減少覆膜工藝的使用,因為類似的工藝對環境的危害比較大。
馬建利強調,在教材的紙張生產過程中,嚴格要求不添加熒光增白劑。選擇已通過綠色印刷認證的企業,原輔材料也要符合綠色印刷的相關要求。一本環保質量達標的教材,是出版社、造紙廠以及整個圖書出版產業鏈通力合作的結果。